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专辑】
我区7个试点县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
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
自治区文明办调研组
7月1日至12日,结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落实主题教育下基层活动,自治区文明办组成两个调研组,由杜银杰、毛录同志带队,分赴7个试点县区调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。期间,实地查看了原州区等3个县区文明实践中心、沙坡头区滨河镇等8个乡镇文明实践所、平罗县姚伏镇周城村等16个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情况,现场与中心(所、站)负责人等进行交流,面对面地做好督促指导工作。
一、基本情况
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于今年5月启动,涉及7个县区、20个乡镇、63个村(社区)。按照自治区《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》要求,试点县区实施方案均已下发,中心(所、站)领导机构设置全部到位,三级书记任主任、所(站)长。试点地方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约5500多人,有组织、有队旗、有服装,部分县区已对志愿者实施集中培训。阵地建设方面,各地推进中心建设实体化运行,有专人做组织协调工作。目前,金凤区、原州区、隆德县文明实践中心(志愿服务指导中心)已建成,其他县区正在加快改造完善,试点村镇实践所站阵地设置完成率占70%以上。各中心(所、站)分别亮出8至15个志愿服务项目,多数呈“送服务”下乡态势。截止7月中旬,试点县区以村实践站为重点,均已开展各类实践活动,多则10余场次,少则6场次。多数县区探索运用“积分制”,同心县、原州区、隆德县等试点村配套建有“爱心超市”。试点启动以来,自治区已划拨专项资金1050万元。
二、主要特点
从我们调研情况看,7个试点县区围绕工作任务,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,紧扣引导群众、服务群众,把队伍整起来、阵地建起来、活动搞起来,呈现良好发展态势。
(一)组织领导机构基本完善。今年5月以来,各试点县区依照规定,由县区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、志愿服务总队队长,由宣传部长担任中心办公室主任,由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分别担任所、站长,驻村第一书记或妇女主任等兼职阵地专管员。试点县区主要领导挂帅出征,研究解决队伍、阵地、财力等重大事项,派人到区外学习观摩,统筹抓好试点村镇文明实践活动。利通区、同心县、隆德县等为实践中心或志愿服务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,有人做事、强化管理。两个多月来,自治区试点指导组挂点包抓,五市宣传部门督促落实,不断夯实试点县区文明实践的组织基础。
(二)三级阵地建设全面铺开。各试点县区高标准推进三级阵地建设,整合资源,打造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平台。目前,除4个试点县区实践中心正在改造外,试点村镇70%以上所站已完成设置,构筑农民群众的“精神家园”。从调研情况看,县区实践中心建设起点较高,隆德县将实践中心与县文化馆相融合,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设志愿服务指导中心,并延伸打造文明实践广场。金凤区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统筹建设、相互嵌入,实现资源有效整合。乡镇实践所建设因地制宜,金凤区良田镇、原州区头营镇等实践所依托乡镇文化站,集文体、阅读、培训等于一体,成为功能齐全的群众活动场所;利通区古城镇、沙坡头区滨河镇等把实践所与村(社区)实践站建设结合起来,实现一处阵地、多种用途。村实践站建设内涵丰富,原州区、隆德县试点村以实践站为统领,整合党建、民生、文体、妇幼等阵地,相互融合、拓展延伸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何滩村打造村史馆、农耕博物馆等,增强阵地吸引力感染力;同心县丁塘镇新庄子村、隆德县沙塘镇清泉村等把“爱心超市”融入阵地,使之成为村实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(三)志愿服务机制发挥作用。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方式。试点县区注重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,以县级部门为重点,在县乡村三级组建队伍、筛选项目、开展送服务下乡活动。一是发展组织。目前,试点县区共建立7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,并活跃在广大乡村。隆德县实践中心探索“专业志愿服务队+社会公益组织”模式,吸收农技专家、律师、道德模范、优秀教师、文化能人等组建特色志愿队伍,集中对500多名志愿者岗前培训。平罗县试点村镇组建“雨中伞”和“文明实践365”等志愿服务队,热情为群众提供服务。二是整合项目。金凤区、同心县、原州区、沙坡头区等实践中心(所、站),依据群众需要,亮出政策宣讲、农技推广、卫生健康等10多个服务项目,开发网络APP等“双向对接”平台,探索群众点单、中心派单、志愿者埋单等服务途径。三是正向激励。多数试点县区紧扣乡村振兴和文明实践,推广“积分制”,调动广大志愿者和群众的积极性。同心县、原州区、隆德县等试点村,给农户建立“积分登记册”,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。
(四)基层实践活动有效开展。各试点县区围绕文明实践“五个方面”内容,采取“讲、帮、乐、树、行”方式,聚焦群众需求,广泛组织开展各项活动。其一,实践内容丰富。县区实践中心强化指导,组织志愿者下乡服务,宣讲党的政策,传授种养殖技术、举办各类培训、开展文化活动等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开通村组“小喇叭”,每天定时播报,扩大宣传宣讲覆盖。其二,活动主题鲜明。同心县在文明实践中探索“四个一”模式,试点村每次活动,都要“升一次国旗”、唱一首爱国歌曲、朗读一次村规民约、讲一堂形势政策课,强化活动的仪式感和感染力。其三,吸引群众参与。试点村镇把志愿服务与群众参与结合起来,采用积分兑换方式,有效提升村民参与率和知晓度。隆德县城关镇咀头村实践站打造“实践广场”和“实践长廊”,把文明实践与评选“身边好人”、参与环境整治等结合,让农户在广泛参与中受教育。
三、存在问题
当前,我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正处于起步推进阶段。从调研情况看,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,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,应当要引起重视,加以改进提高。
一是部分县区政策把握还不精准。少数试点县区对自治区实施意见的理解还不透彻,指导村实践站阵地建设有不到位之处,没有做到用文明实践“统”起来。比如,同心县有的村实践站与党建阵地、民生服务、文体场地等割裂开来,相互嵌入缺位。金凤区、平罗县、沙坡头区等试点村,没把“爱心超市”纳入阵地建设,造成积分兑换缺少支撑。
二是“五大平台”整合不够全面。各试点县区重视队伍组织、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,但平台资源整合推进还不到位。我们调研中看到,所站资源整合相对好一些,但中心阵地整合如隔雾看花、不得要领。除隆德县文明实践中心与县文化场馆、青少年活动中心嵌入较好外,其他试点县区“五大平台”整合痕迹模糊,约有80%的场馆和阵地,既看不到文明实践标牌,也不见职责和任务。
三是有些基础性工作推进缓慢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:其一,服务项目粗疏。除原州区黄湾村、姚磨村实践站可看到贴出群众“微心愿”外,其他试点村镇的服务项目都过于笼统,缺少个性化需求。其二,志愿者培训滞后。按照5月份自治区专题会议部署要求,7个试点县区中,除同心县、隆德县组织培训过文明实践志愿者外,其他试点县区尚未推开。其三,教材编写迟缓。这项工作,各试点县区仍停留在谋划阶段。
四是发动群众参与还不广泛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点在村居农户。从调研情况看,目前,试点县区给基层“送服务”比较多,个性化服务开展少,村民参与的多是集体活动,也仅占村民总数的30%左右。同心县、原州区等试点村尽管建有“积分登记册”,但总体做引导群众参与的工作还不够,存有志愿者“干”、群众“看”的倾向,文明实践在试点乡村农民群众中的知晓度不容乐观。
四、对策建议
按照自治区安排,9月将召开全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。当前,试点县区要聚焦突出问题,精准施策、固强补弱,着力在打造文明实践先行点、示范点上见成效。
1.县区实践中心要强化统筹指导。试点县区党委要始终履行好主体责任,重视发挥“一线指挥部”作用,切实补齐短板、解决问题。要以县乡村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,结合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,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宣讲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要压实三级“一把手”责任,坚持问题导向,抓好中心(所、站)全面建设,增强“联动”效应。五市宣传部门要强化挂点责任,加强督促指导,确保属地试点工作出新出彩。
2.阵地资源整合要推进落实到位。要围绕“五大平台”建设,在聚合村镇公共服务阵地基础上,加大县级各类阵地的整合力度,突出实践功能。要依照不同服务平台的性质,统一颁发文明实践基地的标牌,明确任务、营造氛围,整合率达到100%,并纳入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。各类平台要用好志愿服务机制,与实践所站活动相对接,将群众需求摸上来,把服务项目送下去,推动培训和服务有效开展。南部山区村镇实践所站要把文明实践的触角向扶贫企业、“扶贫车间”拓展延伸。要把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建设结合起来,线上线下相互促进。
3.各类实践活动要体现探索创新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搞统一模式,试点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。7个试点县区要紧密结合实际,坚持把活动重点放到村实践站,借鉴同心县“四个一”的做法,创新方式方法,打造有特色、有影响的活动品牌。要以文明实践服务项目为引导,把中心“送服务”与群众“点单”相结合,推动开展个性化服务活动。要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在63个试点村(社区)多搞一些教育培训、义务诊疗、农技推广、敬老助残等活动,更加满足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。
4.爱心公益超市要尽快建立起来。原州区、隆德县试点中推进“爱心超市”的做法,值得其他县区的试点村参照借鉴。这一载体,事关积分兑换、事关群众参与,是基层文明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。目前,尚未开设“爱心超市”的试点村,要在县区实践中心指导下明确路径、尽快建立,并健全积分兑换制度。要探索积分与奖励的多种方法,把积分与兑换实物、兑换服务、评优评先等相结合,让志愿者和参与群众从中受益,推进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健康发展。